那些挂着教授称号的是咨询专家?!
拉康心理
随着国内心理咨询培训市场的日益火爆。
一些老教授的心思也活络起来。
纷纷被培训机构拉下水。
开始了一个PPT走天下的退休生活。
然而。
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教授称号意味着什么?
拥有教授称号是否代表咨询水平同样优秀?
许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今天。
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高校的职称序列中,“教授”是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
其反映的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职称等级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分别对应初、中、高级。
一个人获得教授职称,是否意味其心理咨询能力同样达到高级水平?
并不是。
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高校教师的职称等级与心理咨询能力的高低之间并无关系。
职称等级评定的是教学、科研能力,而非心理咨询技能水平。
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教学科研工作,方能获得职称的晋升。
并通过科研课题获取不菲的收入。
而劳心费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在许多高校教师眼中其实是不务正业。
一来咨询经历对评聘职称并无实际用处。
二来咨询收入对于动辄几万乃至上百万的科研经费而言实属九牛一毛。
由此也导致从事临床实践工作的专业教师往往在高校环境里生存艰难。
因科研成果不够硬。
常被身边的学术大咖所轻视。
这种状况与国内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有直接关系。
在国内,高校心理学教师多数属专技岗教师序列。
在专技岗教师序列下,又存在三种不同的岗位类别。
第一类是教学岗,此类教师的绩效考核只看课时量和教学成绩,不看科研成果。
第二类是教学科研岗,此类教师的绩效考核既看课时量和教学成绩,也看科研成果。
第三类是科研岗,此类教师的绩效考核只看科研成果。
以上是院校层面对于不同类别岗位教师的考核要求。
然而在职称晋升时。
掌握评审权限的上级部门所制定的评审标准是拉通的。
既看教学成绩也看科研成果。
且科研成果所占比重远超对教学成绩的考量。
在如此评审制度的导向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会十分“精明”的选择教学科研岗。
每周上几次课满足基本的课时量要求。
剩余时间则费尽心思的申课题,写论文。
一方面为将来的职称晋升做准备。
另一方面,每个课题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科研经费。
也是相当一部分收入来源。
而对于第一类只走教学岗的教师而言,没有科研成果意味着基本上无法评上高级职称。
大概率会止步于讲师。
而评上了教授职称。
意味着该老师在教学科研,尤其是申请课题、撰写论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哪有时间做咨询?!
反之亦然。
心理咨询临床实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高校教师如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哪来的时间申课题、写论文?
如此,自然也无法晋升至高级职称。
至此我们可知。
心理咨询作为一份需要大量临床实践、督导、培训的工作。
其专业水平并不能通过刊发的论文数量来体现。
自然也无法通过国内的“职称”等级加以体考量。
大家其实可以关注下。
那些专注于临床实践的体制内从业者。
能评上副教授已是顶天。
再往上评教授,意味着其要拿出绝大多数工作时间甚至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专注科研工作。
这种状态显然无法满足心理咨询工作的临床实践要求。
所以,对于培训市场中那些到处走穴的“教授”。
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其教授职称意味着他曾在教学科研,尤其是科研工作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这些“成果”与心理咨询并无多少关系。
甚至“成果”越多,意味着其临床实践越少。
那些老教授可能没接待过几位来访者。
甚至咨询室里的那把椅子,都没坐下来过。
其专业水平自然要打一个问号。
对于这些到处走穴的老教授。
我们只能心怀敬爱之心。
毕竟有些是曾经出现在心理学教材封面上的人物。
偷懒不想看书的,听听一些老套的理论,补充一下基础也是极好的。
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就不要抱太多期待了。
对于那些还在职却挂着教授称号到处搞培训的。
大家搜一下其专业资历和督导、受训情况。
如果没有多少。
那就意味着此人大概率是在“卖自己的名声”。
当然,以上讨论的都是真教授。
那些自封教授的“假专家”并不在上述讨论范围。
心理咨询“督导师”长期招募,有意者请扫描了解详情。
往期干货,按需自取
活动招募
大咖点评
市场分析
行业观察
保密不了,即是帮凶?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中心理咨询师的伦理缺失!
协会简介
内幕爆料
杂谈
为什么中国大众不信任心理咨询 ——心灵深处的魅影,从还原主义到身心二元论
劝退
武志红
拉康心理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微信公众号ID : Lacan-psy